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南疆红枣品质形成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塔里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技术推广站、阿克苏地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主要完成者:李新岗*、吴翠云*、林敏娟*、黄建、闫芬芬*、石倩倩、王振磊*、唐志华、哈力娜·哈麦拉、王江波*、李晓鹏、熊仁次、钟聪慧、王倩茹、冯一峰*(带*号者为本室固定人员)

1成果摘要

针对南疆红枣品质下降,栽培模式不适应宜机化、轻简化等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兵团等20多个科技项目资助下,通过高校、农技推广部门、企业等单位联合攻关,历时10多年,展开了红枣优生区布局与品质提升途径,优良品种选育,高光效树形与栽培模式创建,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等研究。

研究明确了南疆红枣的最佳优生区,揭示了枣果实糖酸风味驯化和品质形成机制以及高光热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度盐碱促进枣果实品质提升的机理,阐明了枣自交不亲和行为特征和栽培枣胚败育及含仁率低的分子调控机制。

建立了我国枣树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创建了一套枣规模化高效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特异新种质5份。研究创建了红枣高光效树形及其改造技术、宽行高干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选育七月鲜’‘蛤蟆枣1良种并示范推广。

项目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41名;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等2 项、专利8件。项目成果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技术市场协会的专家评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枣果实风味驯化和品质形成机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已在南疆兵团第一师、第十四师、第三师共计 15 个团场及温宿、阿瓦提、和田、洛浦等县的乡镇直接应用,建立了宽行高干高效栽培核心示范基地 10 个,示范宽行高干高效栽培模式及高光效树形改造、拉枝扩冠、促花保果、果实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辐射带动了和田、巴州、阿克苏、喀什等地区8个县域的枣产业。近三年来,项目技术在南疆累计推广 305.3 万亩,灰枣、骏枣优果率分别提高 7.80%13.85%,新增销售额20.79亿元,新增效益14.05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创新点

明确了新疆红枣的最佳优生区,以及红枣品质提升途径,揭示了枣果实风味驯化和品质形成机制,为南疆红枣品质提升和产区优化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枣自交不亲和机制,破解了枣杂交育种瓶颈,创建了亲本选配的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枣杂交育种进程;实生选种育成七月鲜蛤蟆枣 1 良种。

创建了新疆红枣高光效树形、宽行高干高效栽培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规模化应用效果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有效推动了新疆红枣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